一、《实施方案》起草背景是什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坚持把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必须抓紧抓实抓好。党的二十大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等方面对就业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全力促发展惠民生的通知》(国办发〔2023〕11号)以及《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黔府发〔2023〕12号)《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黔东南府发〔2023〕11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实施方案》。
二、《实施方案》有哪些主要特点?
一是突出目标导向。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将就业目标任务项目化、工程化、清单化,结合全省目标任务和全州工作目标任务,提出到2025年的各项就业目标任务,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例如,全市平均每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以上。
二是突出系统观念。贯彻落实好“要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的要求,牢固树立大就业观,坚持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相互结合,并在重点任务中一体推进就业扩容提质、重点群体就业、就业服务供给、劳动权益保障等,强化工作推进的系统性。
三是突出问题导向。《实施方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聚焦就业工作中的短板弱项,采取针对性措施,推动工作提质增效。例如,针对就业服务供给不足问题,提出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化作用,引入优质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就业服务,激发人力资源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促进人力资源市场繁荣发展,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四是突出地域特色。《实施方案》紧密结合我市实际,对增加市场化岗位供给等作了具体的安排和部署,具有鲜明的凯里特色。例如,深挖民族文化内涵,用好非遗资源、传统村落、民族节庆等资源打造旅游网红打卡地,推动旅游业持续增长,进一步拓展旅游产业链条,加强旅游资源互补性开发,积极培育新增一批旅游景区、涉旅商品生产基地、星级酒店、乡村民宿、旅行社等市场主体,做大旅游市场规模,带动开发更多就业岗位。
三、《实施方案》总体目标是什么?
到2025年,全市平均每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以上,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2143人以上,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100人以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000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确保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保持基本稳定,强化规模性失业风险预警和防范,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
四、《实施方案》有哪些重点任务?
一是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推动就业扩容提质。推动“四化”建设带动就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支持灵活就业和发展新就业形态,强化惠企纾困支持稳岗扩岗,强化技能培训促进就业提质。
二是多措并举拓宽渠道,保障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稳定机关企事业单位招录(聘)规模,深入挖掘基层政策性岗位吸纳就业,拓展就业见习岗位,加强职业指导。
三是强化有组织劳务输出,稳定农村劳动力务工规模。持续加大有组织劳务输出力度,充分挖掘就近就地就业岗位,强化劳务品牌建设。
四是强化兜牢民生底线,做好失业人员等就业帮扶。完善全覆盖失业登记制度,健全分级分类精准服务工作机制,强化就业困难人员兜底帮扶,统筹做好退役军人、妇女、残疾人等群体就业工作。
五是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就业服务供给。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加快就业信息平台建设,推进零工市场建设,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供给,健全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
六是强化劳动权益保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健全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构建多元化治理欠薪工作机制,强化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开展人力资源市场专项整治行动。
五、为顺利推进《实施方案》落地落实,有哪些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人民政府履行就业工作主体责任,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统筹部署推动就业工作,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抓好就业工作,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二是强化资金保障。加大资金筹集力度,统筹用好就业补助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失业保险基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等,有力保障就业工作开展。
三是强化政策兑现。强化各项就业创业政策的兑现落实,重点推动促进市场化岗位供给、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等政策落细落实,切实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全力促发展稳就业惠民生的工作实效。
四是加强就业监测。加强就业形势趋势分析和研判,及时调整优化促进就业政策,积极防范和应对规模性失业风险。
五是激发争先活力。大力宣传就业创业政策措施,大力宣传促进就业创业工作典型经验和先进人物,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发创先争先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