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以及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深入村(社区)、易地搬迁安置点、劳动密集企业摸排劳动力培训需求和愿望,全面实施“贵州技工”“黔菜师傅”“黔灵家政”“黔旅工匠”等培训工程,开展满足不同就业形态个性化需求的就业技能、岗位技能提升、创业等职业技能培训。今年以来,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990人次。
二是扎实开展各类就业招聘。依托“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服务月”等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并采取“现场招聘+直播带岗”的方式,拓宽劳动力就业渠道。同时,强化兜牢民生底线,不间断走访群众,摸排失业人员,落实“1311”就业服务。今年以来,累计开展招聘活动35场,提供岗位4.68万余个,达成就业意向9400余人;开展线上直播带岗10场,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达成就业意向371人;受理线上线下失业登记1254人,通过提供就业服务已就业236人。
三是强化就业公共服务供给。发挥零工市场作用,采取“公共就业服务+人力资源企业+零工市场”的方式,健全零工服务体系。依托凯里市宁波路零工总市场,已建设公益性零工市场2个、零工驿站4个。今年以来,发布零工就业岗位1.46万余条,推荐零工就业1.52万余人次。着力推进和规范“人社+村居”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全面启动“人社+村居”便民服务站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人社+村居”示范点建设3个,投入资金60万元,其余各镇(街道)非示范点建设正在有序推进中。
四是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劳动力自主创业,对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创业担保贷款、自主创业补贴、创业场所租赁补贴等政策支持。今年以来,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950万元、一次性创业补贴8万元、场租补贴42.56万元。加强创业平台载体建设,重点依托黔东南高新技术开发区、贵州炉碧经济开发区、众创电商产业园等资源,创建创业孵化基地,指导扩大产业园区用工岗位,促进劳动力就近就业。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创业孵化基地5个,累计带动就业7200余人;贵州炉碧经济开发区、黔东南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带动就业达1100余人。
五是打造“苗岭采收工”劳务品牌。紧密结合当前农闲时节和农村劳动力实际,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公司优势,加强与广西北海、广东湛江地区用工企业的无缝对接,并利用“凯里就业”公众号等线上平台,凝聚合力送岗位,积极组织农村劳动力、脱贫劳动力开展季节性务工,打造“苗岭采收工”劳务品牌,增加群众季节性收入。今年以来,已组织1000人,采取统一包车方式从“家门口”免费直达“就业地”,输出采收甘蔗的“苗岭采收工”到广东、广西务工,预计平均月收入5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