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抓阵地建设,搭建儿童关爱服务平台。强化规划布局,不断完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儿童之家”等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功能,对未成年人活动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学校等资源进行再梳理、再整合,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服务良好的阵地网络格局,有效满足儿童娱乐、学习、实践活动等需求。同时,按照有师资、有场所、有制度、有计划、有活动、有台账的“六有”建设标准,健全完善工作制度,提升儿童关爱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截至目前,已在全市6个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建设“儿童之家”。
二是抓服务载体,开展儿童关爱服务活动。通过成立未成年人志愿者队伍、儿童乒乓球协会等,进一步孵化合理合规的未成年人团体,让未成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联合社工、辖区学校等资源力量,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防溺水、预防家庭暴力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有效增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未成年人自我保护能力。今年以来,共计开展主题活动150余场次,受益儿童8800余人次。
三是抓三方联动,营造儿童关爱服务氛围。通过家长课堂,引导家长树立正确家庭教育观,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并采取购买专业社工服务方式,有效提升社区儿童关爱保护能力。加强学校、社区、社会三方联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形成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相互补充的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