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充分挖掘就业岗位。坚持“外出务工”和“就近就业”两手抓,精准掌握园区企业、项目用工需求,充分挖掘市内优质岗位,发动第一书记、驻村干部、村干部等力量,采取“一对一”上门做好就业服务,按照“八个渠道”,促进劳动力稳岗就业,保障企业用工。截至目前,累计服务市内企业超460户次,解决用工超4700人次;14家就业帮扶车间吸纳277名脱贫人口就业,兑现省级先进车间补贴1万元;截至目前,已组织3800名“苗岭采收工”赴广东、广西采收甘蔗,预计务工3-5个月,实现人均增收2万~3万元左右。
二是着力加大技能培训。深入村(社区)与易地搬迁安置点,全面摸底排查有劳动力培训需求的人员,针对性进行宣传组织发动,送培训上门。全面实施“贵州技工”“黔菜师傅”“黔灵家政”“黔旅工匠”等培训,大力推行“定向型、订单型、输出型、扶智型”培训。同时,开展多渠道深化培训后的就业服务,在组织发动、实施培训和培训结束三个环节,分别向参训学员推荐3个以上的就业岗位,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截至目前,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07人次。
三是强化就业公共服务。依托市宁波路零工总市场,已建设公益性零工市场2个和零工驿站4个,全面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截至目前,发布零工就业岗位超1.46万条,推荐零工就业超1.52万人次。持续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月”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拓宽劳动力就业渠道。截至目前,开展招聘活动39场,提供岗位超4.87万个,达成就业意向9600余人;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649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