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构建就业服务“智慧网”。依托全省劳务就业大数据平台和“智慧凯里”小程序,构建“数据采集—平台发布—精准匹配”全链条信息服务闭环,推动就业供需信息实时互通。聚焦智慧就业应用场景细化,优化线上模块功能,实现职位搜索、智能推荐、技能培训等服务“指尖操作”,推动就业服务“掌上办”“随时办”。同时,构建“市—镇—村”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建立“人社+村居”便民服务站,将岗位推荐、政策咨询等服务延伸至“家门口”,实现“线上数据跑路+线下精准服务”的智慧就业服务新模式。今年以来,已精准监测春节前后3.16万名返乡劳动力就业状态,建成“人社+村居”便民服务站12个。
技能淬火,锻造增收致富“金钥匙”。组织实施“贵州技工”“黔菜师傅”“黔灵家政”“黔旅工匠”省级四大培训工程,紧扣“技能成才、技能增收”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群众培训意愿和我市实际,推行“定向型、订单型、输出型、扶智型”培训,靶向对接工业、文旅等产业用工需求,开展电工、刺绣、家政等实用技能培训。同时,推进技能培训、职业规划指导、就业推荐,探索“培训+考证+就业”直通车模式,推动培训与就业有效衔接。今年以来,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686人次。
跨区协作,架起劳务输出“直通车”。深化粤黔劳务协作,在佛山市南海区设立劳务协作站,建立“需求对接—岗位匹配—输送保障”全链条机制。同时,聚焦省外季节性用工需求,探索“农闲务工、农忙务农”的灵活就业新路径,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今年以来,在“两节”期间开行返岗专列2趟、包车3趟,输送农村劳动力直达企业226人;累计组织赴云南省红河州采摘蓝莓、湖北荆州剥龙虾、瓮安采茶等开展季节性务工310余人,人均创收1-1.2万元。
多元兜底,织密就业保障“安全网”。打造“1+2+4”零工市场体系,通过发布零工岗位信息推荐就业。同时,开展“春风行动”系列招聘会,构建“线上直播带岗+线下精准对接”双轨模式。今年以来,发布零工岗位12700余条,推荐零工就业4800余人次;累计举办招聘活动19场,推送省内外岗位超34800余个,达成就业意向3700余人。针对易地搬迁群众,在安置点建成14个帮扶车间,吸纳227名搬迁群众就业。截至目前,全市有易地搬迁劳动力24877人,实现就业创业23795人,就业率95.65%,实现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