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强化职技培训促进就业。围绕“因人施培、因产施培、因岗定培”目标,推行“定向型、订单型、输出型、扶智型”培训。进一步深化就业服务全链管理,在组织发动、实施培训和培训结束三个环节分别向参训学员推荐3个以上不同企业的就业岗位,促进脱贫劳动力高质量就业。2022年,共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801人次。
二是整合资源鼓励就近就业。实时准确掌握200亩以上坝区产业建设、林下经济发展、工业园区、旅游景区、家政企业等用工需求,引导各类企业、项目、工程招工向脱贫劳动力、农村低收入劳动力、易地搬迁劳动力等“三类人员”倾斜。新增引进广东地区企业到我市落地投产,让群众实现就近就业。目前,已收集筛选市内外用工岗位2万余个,促进就业1500余人。
三是扩大劳务输出转移就业。深化与对口友好城市佛山市开展劳务协作,建立以“三类人员”为重点的常态化输出机制。大力引导鼓励劳务公司、劳务合作社等市场组织开展有组织输出就业,创办劳务联络工作站强化跟踪服务与权益保障,让群众“出得去、留得住”。同时积极落实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输出到对口友好城市稳定就业生活补助等扶持政策,引导和带动更多劳动力输出转移就业。截至目前,帮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广东省就业915人;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12批次430余人。
四是开发公益岗位安置就业。加强乡村公益性岗位的开发管理,用好用足公益性岗位指标,通过开发一批村寨保洁、治安协管、村级公路养护等岗位帮助解决就业,特别是对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需在家照顾老人小孩就业困难的优先安置就业。引导安置人员通过劳动获取报酬,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服务社会的作用。目前,全市乡村公益性岗位在岗人数237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