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青,1911年11月17日出生于贵州省凯里老街,祖父李万培以务农经商为生,因清水江水运发达,就经常用船运麦子、大米、桐油和五倍子到湖南洪江出售,赚钱后就买田土,发展家业。当时,李家有田五百余挑,土近百亩。李长青之父李年茂依靠父业,成为当地有名的富绅。李年茂因吸大烟,到1936年其去世时,已卖掉田一百多挑。
李长青少年时在凯里两级学堂读书,校长王仲纯思想进步,经常向学生传输进步思想和先进文化,李长青也因此受到不小的影响。李长青在校期间学习用功,喜欢参加学生业余活动,五年级时被推选为该校学生自治会主席。1928年,李长青小学毕业,想继续升学,但遭到父亲的强烈反对。父亲希望他专心经营家业,李长青不从,偷偷向母亲索要一些钱后,背着父亲到贵阳报考男子师范学校,被学校录取。在贵阳男子师范学校学习期间,李长青积极参加中共党员刘茂隆秘密组织发起的“星光读书会”“文艺研究会”和“社会科学研究会”等进步团体活动,秘密组织“共产党贵州青年突击队”,抄写和张贴革命标语,开展革命宣传。另外,他还与达德学校教师严慕苏、同学严金符等创办“星光书店”和《贵阳晚报》,传播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作品,扩大进步思想的影响。由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李长青坚决反对封建传统礼教,其妹李长英小学毕业后,父亲就把她许配给凯里万潮富家子弟熊某。熊某思想守旧,李长英不愿意嫁给他。但旧社会的婚嫁都是父母之命,儿女不许违抗。李长青知道妹妹的真实想法,便悄悄叫同学严金符把她带到贵阳。李长英到贵阳后与严金符自由恋爱并结了婚。后来,两人赴上海,到重庆,参加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活动,直到全国解放。在李长青的影响下,其弟李长和思想进步,他积极配合李长青参加抗日和地下革命活动。
1934年秋,李长青经秦天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贵阳男子师范学校党支部负责人。学校放假,李长青回到家乡经常利用各种时机组织当地青年唱歌演剧,如唱“流亡三步曲”、演“花木兰从军”等,以此宣传进步思想。1935年发生了震惊全省的“7·19”事件,中共贵州省工委机关和贵阳男子师范学校党组织遭到国民党当局破坏,李长青也被追捕。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他用准备汇给在上海养伤的妹妹李长英的二两金子买通一户主,隐藏在其家中的木柜里而避过了军警的追捕。脱险后,李长青于同年10月由贵阳秘密回到凯里,并通过关系到凯里一小教书,以教师身份为掩护隐蔽下来,且通过组织介绍,很快与在凯里开展地下工作的李光庭、喻雷、王毅取得联系。并在当年的11月18日,李光庭、李长青、王毅、喻雷4名中共地下党员在李长青家楼上举行会议,秘密建立了中共凯里地下小组,李光庭和李长青任党小组负责人。李长青在凯里小学任教期间,发动学生成立了学生会,李长青被推举为该会主席。他领导学生会与限制贫苦家庭子女入学的董事会会长蒋文彬作斗争,为贫寒子女争得了入学的权利;同时,李长青与李光庭等将一批有志青年组织起来,建立“青年读书会”,对他们进行共产主义启蒙和爱国主义教育,逐步引向革命的道路,并发展为地下武装。
1936年,党小组发展、争取和改造能有效利用的武装已有五百人枪。根据省工委要把雷公山作为黔东南地区武装活动据点的指示,同年8月,李长青等以打鱼为名,召集 “青年读书会”成员和结义兄弟在凯里近郊的龙头河野鸡滩船上秘密开会。会议将“读书会”改名为“革命小组”,并发动大家筹集经费购买枪支弹药,继续发展各地武装力量,为上雷公山开展游击斗争作准备。会后,李长青等深入台盘、台拱、宣威、排羊、西江等地加强与各地下武装的联络工作。1936年冬至1937年春,李长青先后两次率领凯里地区百余人武装上雷公坪与各地武装集合,欲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斗争,最终因条件不成熟没有成功,但它是凯里党小组进行武装革命斗争的大胆尝试,在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唤醒和凝聚了人民,壮大了革命队伍,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和封建势力。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李光庭等党小组成员分别离开凯里到外地活动。根据组织上的安排,李长青留守凯里,以教师公开身份继续开展抗日宣传和组织发动工作。他将“虽剩一兵一卒,必须抗战到底,始能操到最后胜算”“最后胜利是我们的”等抗日宣传口号雕刻在木板上,印成字帖发给学生以练习书法,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将抗日宣传送到千家万户。同时,李长青还在凯里万寿宫召开大会成立了“凯里青年抗日救国后援会”,并有近七十余人参加了抗日救国后援会,李长青被推选为临时会长,领导会员开展抗日救国运动,并同国民党消极抗日作针锋相对的斗争。
1938年下半年,为扩展抗日救亡工作,李长青通过与王醒华(省立黄平加巴民族小学校长,中共地下党员)的同学关系到加巴小学任教导主任,并与王醒华及进步教师秦天芬等一道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直到1939年8月他们的革命活动受到反动当局的注意和监视,李长青才被迫离开该校。1940年,李长青与王醒华等转入凯里小学任教。李长青在该校任教期间,组织罗泽民、黄明芳、丁桂钦、丁灿英、汪宗福、杨素萱七名进步教师秘密成立学习小组,建立“姊妹行”活动组织(又称“七人团”),学习和宣传《列宁选集》《新华日报》《陕公生活》和鲁迅的作品等,同时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期间,驻凯里的保警队以抓赌为名,敲诈勒索群众,肆意开枪打伤群众二人。李长青组织群众与作恶多端的保警队进行了坚决斗争。国民党炉山县长李紫珊闻讯,亲率保警大队前来凯里镇压。李长青组织地方武装数百人,到龙头河严阵以待,坚决阻击,迫使李紫珊灰溜溜退回县城。此后,国民党炉山当局对教育部门极为不满,李长青因此被解职,随后赴西江活动。西江是雷公山下的一个苗族聚居大寨,交通闭塞,群众生活贫困,特别是食盐非常困难,李长青到西江约半年之久,在取得西江区区长侯兴华的同意后,组织建立了“食盐代销处”。当时市场上1块银元买1斤盐,在代销处可买到1斤半,颇得民心。李长青以此职业为掩护,在知识青年中宣传革命思想。
1941年3月,李长青和李光庭先后在麻江县观音庙、大良田两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如何筹集革命活动经费,发动和组织广大民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为筹集革命经费,李长青变卖了祖田得到大洋1400多元,请人在凯里小坳种植烤烟,开办开斯米烟厂,生产“闪光牌”“红星牌”“马头牌”香烟。香烟生产出来后,李长青亲自到三穗、剑河、锦屏、台拱、镇远、贵定、洪江等地销售,并以此为掩护,秘密开展革命宣传和加强与地方民间武装的联系。
1946年解放战争开始,为了解这一时期党的白区工作方针,李长青长途跋涉到重庆,并找到党组织。在南方局工作的袁超俊向李长青传达党的指示,李长青返回贵州后,1947年分别向凯里党小组成员和贵阳《力报》总编辑顾希均等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在蒋管区的工作方针和斗争策略”的指示精神。同时组织凯里的进步青年利用时机与国民党反动势力进行斗争。1947年8月,李长青赴贵阳与顾希均商量,在国民党的白色统治下,革命斗争如何转移到农村,发动农民开展武装斗争问题。9月顾希均被捕,计划未能实现。
1949年,李长青多次到炉山与李光庭、王毅商讨迎接炉山县解放的问题。同年11月11日炉山县解放。16日李长青和李光庭等从凯里来到炉山,在秦天真的介绍下,是日晚在进步人士孙鸿涛家会见中共炉山县委书记崔方亭、县长孙紫芳、社会部长谢吉魁,共同研究了尽快率已掌握的地方武装来县城改编和捉拿国民党炉山县长冯绍棠等工作。不久,经上级批准李长青任凯里区区长。在任职期间,他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团结民主人士,大力宣传党的政策,争取国民党89军营长李鸿昌,连长李正超和凯里区防剿大队长吕国富(镇长)等国民党残余武装向人民政府交枪投诚。1950年4月土匪围攻凯里区人民政府时,李长青从炉山带驻军来凯里解围。与此同时,他出色地完成上级布置的清匪、反霸、征粮等工作。
1951年3月,李长青调任县合作科科长,在初创和筹建县供销合作社的工作中,他废寝忘食,工作兢兢业业。不幸的是,在1952年的“三反”运动中,被错误地列为打击斗争对象,李长青含冤去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1980年10月组织给予李长青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李长青是一位坚韧的革命战士,他为党的建设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先锋战士,是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党和人民永远记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