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麻江城市总体规划

来源: 凯里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 2015-01-03 09:33

第一章 总 则

第1条 编制目的

为适应凯里-麻江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管理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有效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推进凯里-麻江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特编制《凯里-麻江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 规划指导思想

体现“科学发展观”及“城乡统筹发展”的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以科学系统的观点,敢于解放思想、放开思路,对城市的定位、城市发展模式、产业结构调整、空间拓展、用地布局、交通组织、城市形象特色等方向作深入的研究,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进一步整合资源,拓展发展空间,推进扩容进程,提升城市综合功能,注重城乡统筹、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的凯里-麻江城市。

第3条 规划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持续发展”的原则。

以凯里-麻江城市丰厚的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为基础,立足于城市建设和扩容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区域内居民提供享受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载体。

第4条 规划主要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四)《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五)《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六)《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年)

(七)《黔东南州域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年)》(待批稿)

(八)《贵州省骨架公路网规划》

(九)《黔东南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十)《凯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一)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规范、政策

(十二)《凯里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十三)《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第5条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09-2030年,共21年;

其中:2009-2015年为近期,6年;

2016-2030年为远期,15年。

第6条 规划层次

本规划按二个层次进行:

(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主要工作是明确规划设计区域的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确定凯里-麻江城市各级城镇的分工协调发展,重大基础设施配置,确定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原则,明确空间管制范围,提出空间管制原则。

(二)城区总体布局:主要工作是确定凯里-麻江城市的性质、职能、合理的城市规模和发展目标,研究城市合理的空间增长边界、确定城市的空间布局型态及功能划分,明确城市特色,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合理布局交通及基础设施,提出建立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第7条 规划范围

为合理引导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规划范围为三个层次。

(一)市域规划区:包括凯里市和麻江县的全部行政辖区范围,分别是1222.2km2和1305.9km2,总共为2528.1km2。

(二)城市规划区:城市总体规划重点控制地区,其中凯里市范围包括城西、大十字、西门、洗马河、湾溪办事处和鸭塘、舟溪、三棵树镇、凯里经济开发区以及炉山镇,面积约为712.3 km2;麻江县范围包括麻江县城杏山镇和下司、宣威镇以及龙山、碧波乡,面积约为797.9km2,至此,凯里-麻江城市规划区范围总面积1510.2km2。

(三)中心城区范围:中心城区包括,即凯里市城区范围和麻江县城区范围,面积分别为377.0km2和415.4km2,总面积为792.4km2。凯里市城区范围为以现状凯里老城区为主开发发展的区域,包括凯里老城区、开怀片区、开发区、巴拉河片区以及炉山片区;麻江范围包括麻江县城及碧波片区、龙山-宣威片区和下司片区。

1、凯里范围:范围包括城西、大十字、西门、洗马河、湾溪街道办事处及开怀、蒿支坪、九寨、(岩脚)、清新、马鞍、翁堤村、凯里经济开发区(西区)及炉山镇局部地域,总面积377.0km2(其中涉及凯里经济开发区面积为65.4 km2,炉山镇面积约为74.4km2)。

2、麻江范围:范围包括麻江县城杏山镇及下司镇、宣威镇、碧波乡和龙山乡局部地域,总面积415.4km2(其中涉及麻江县城杏山镇66.5 km2,下司镇面积约为82.7km2,宣威镇面积约为117.3km2,碧波乡面积约为60.7km2,龙山乡面积约为88.2km2)。

第二章 城乡统筹发展规划

第一节经济社会统筹发展

第8条 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3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达到同期国内中等水平,形成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发达的现代产业体系、完善的市场机制、和谐的生态环境和协调的社会发展体系,实现市民素质、生活质量、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

2、经济发展目标

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新型工业快速发展,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全面繁荣,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持续增加,人均GDP达到国内旅游城市前列,城乡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规划近期2015年生产总值达170亿元,人均GDP超过20000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0亿元。规划远期2030年生产总值达到1140亿元, 人均GDP超过40000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0亿元。

3、社会人文目标

形成拥有良好精神文明的社会风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塑造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相融;挖掘和传播优秀的苗侗民族文化,提升城市形象。文化、教育、科技、医疗、社会保障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主要社会人文指标逐步达到国内城市平均水平。建立均衡化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文明程度和现代化程度大量提升,社会和谐、繁荣、稳定、文明。

4、城市建设目标

增强中心城区的集聚与辐射功能,建设具国际水平的旅游接待设施,拥有先进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形成高效的城市管理体系,保持优秀的城市生态环境。2030年人均居住面积达27m2,人均道路面积达15 m2,人均公共绿化面积达到12m2。通过20年时间的努力,将凯里—麻江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旅游接待能力和苗侗文化特色鲜明的生态型现代化城市,人口规模达到160万。

5、环境发展和资源利用目标

生态环境进一步提升,森林植被、自然地貌、水源地、水系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得到合理保护,形成功能合理、科学布局的生态绿地网络。工矿企业得到全面整治,污水、废弃物、烟尘等污染物达标排放,居民生活环境安全,全市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土地、水、矿产和能源等资源得到科学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集约使用。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节水技术得到全面推广,节能减排得到有效控制,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得到全社会的倡导和有效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环境达到和谐共融。

第9条 城乡发展指标体系(强制性内容)

(1)规划采用经济、社会人文、资源、环境共4 大类、15 中类、36项指标进行引导和控制,其中各项规划指标详见附表1——“凯里—麻江城市发展指标体系汇总表”。

(2)指标体系中引导性指标9项,是各阶段评估和检查总体规划实施完成情况的重要参数。

(3)指标体系中控制性指标27项,是保障城乡资源得到科学集约利用、环境得到合理持续保护、确保社会公平、保护城乡弱势群体公共利益的刚性指标,应严格执行。

第10条 区域协调策略

积极参与自由贸易区和泛三角经济区的竞争与合作,承接产业的梯度转移和产业链地延伸,吸引区域流动要素进入优势、特色产业,进入交通、能源、市政、环保旅游开发等领域。 凯里—麻江城市发展成为一个160万人口规模的大城市,成为贵州东部区域性中心城市。

按照州域“四圈一区”区域战略分工,谋求凯里城市经济圈与州域其余经济单元的错位发展,推进州域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

凯里—麻江城市整合发展,争取行政区划调整,统筹城市分区功能和市政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实现与雷山、台江、黄平、丹寨在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等方面的共建共享。

第11条 凯里城市经济圈城镇协调

到2030年,在凯里城市经济圈范围内形成如下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

一级城镇:凯里—麻江中心城市。包含凯里老城区、开怀城区、下司城区、杏山—碧波城区、龙山—宣威城区、炉山城区在内,人口规模为160万人。

二级城镇:卫星城。以雷山、丹寨、台江县城为卫星城。人口规模达到6-10万人。分布在该级城镇的城镇人口总量为22万人。

三级城镇:重点镇。以旁海、革一、施洞、西江、永乐、兴仁、谷硐为重点镇。各重点镇人口规模达到1.0万人左右。分布在该级城镇的城镇人口总量在7万人左右。

四级城镇:一般镇。其余城镇为一般镇,共27个,各一般镇人口规模达到0.5-1.0万人。分布在该级城镇的城镇人口总量在18万人左右。

到2030年,凯里城市经济圈内城镇人口总量达到210万人。

第12条 城乡统筹策略

树立城乡空间规划和建设上的整体生长观,合理配置资源,按照生态优先、整体最优、集聚发展、机会均等的原则,加强城乡空间整合,促进城乡空间协调、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健全城乡产业体系,建立城乡产业关联。积极促进产业聚集发展,引导发展多元化农业,不断提高城镇和乡村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活力。

城乡公共资源统筹。合理配置社会教育、卫生、科技等公共资源,实现城乡统筹安排,消除乡村教育、卫生、文化、科技资源匮乏的局面。完善城乡公共服务结构体系,形成层次清晰、体系完整、健康运转、集约利用的公共服务系统,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

城乡制度公平。打破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障碍,建立推进城乡社会公平的制度体系。城乡财税统筹,建立面向全社会的公共财政体制,公平税赋,实行以工补农;城乡就业统筹,实行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统一的用工制度和统一的劳动保障;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实行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城乡管理(体制)统筹,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第二节生产力布局

第13条 生产力布局

1、产业选择

按照循环经济模式发展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化学工业、绿色轻工业;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发展新型加工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依托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业;依托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规模化的特色种植及养殖业。

2、产业发展布局

建立“一心两区两带”产业重点发展区域。

一心(中心城区):近期发展以商贸流通、房地产、餐饮服务、信息服务、金融保险、文化娱乐、大中型专业批发贸易市场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中远期发展总部经济区及中央商务区等。

两区(两个工业聚集区):建设凯里经济开发区和碧波—炉山工业聚集区。其中,凯里经济开发区重点布局发展民族制药、特色食品、加工制造、现代物流业及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碧波—炉山工业聚集区布局发展现代物流、加工制造、建材等相关产业。

两带(特色旅游经济带、休闲旅游经济带):以凯里市为旅游接待服务中心,重点规划布局三棵树—巴拉河—舟溪—龙山特色旅游经济带及清水江—下司河休闲旅游带,大力开发以特色民族文化业。

第三节人口与城镇化

第14条 总人口控制目标

201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0‰以内,总人口控制在85万人;203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总人口控制在190万人。

第15条 城镇人口发展目标

2015年城镇人口达到59万人;2030年城镇人口达到170万人。

第16条 城镇化目标

2015年城镇化水平达到69%;203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89%。

第17条 城镇化战略

(1)有序城镇化、健康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保障城乡可持续发展。

(2)促成凯里地级市,极化带动全州城镇化发展。

(3)加快凯里中心城市职能优化与调整;优化麻江县城、炉山、宣威等城区职能。

(4)适度超前建设城市,扩大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5)以推动“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促进乡村城镇化进程。

第四节城镇体系结构与组织规划

第18条 城镇空间结构总体布局

在凯里—麻江范围内形成“一心二轴”的城镇空间基本框架。即以凯里—麻江城市中心城区、沿沪昆高速城镇聚合轴和凯里—都匀城市空间聚合轴构成区域城镇空间主体结构。

凯里—麻江中心城区由主城区、炉山城区、杏山—碧波城区、龙山—宣威城区组成,是市域城镇空间的极核,也是黔东南州城镇体系的一级中心。

沿沪昆高速城镇聚合轴依托沪昆高速公路联系下司、开发区、主城区、三棵树组成,实现和麻江、台江的联动发展。

凯里—都匀城市空间聚合轴依托凯里至都匀城市快速干道,以宣威城区为重要的节点,与都匀市联动发展。

第19条 城镇空间结构实现对策

1、片区空间组合

在凯里—麻江市域范围内分5个功能区进行组织:即中心重点发展区、西北部矿藏富集区、东北部沿清水江片区、南部巴拉河—禾里水库生态控制区、西部沿贵新高速公路片区。

2、中心镇协调组织

选择现状基础较好、交通相对便利的旁海、谷硐作为市域范围内次一级的发展极核,整合所在区域的资源,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有选择地分担中心城区转移出来的部分功能。

3、基础设施引导

按照禁止建设区保障生存条件、控制建设区限制发展条件和优先建设区创造积聚条件为原则引导建设区域性基础设施。

4、制度推进

跨越现有乡镇行政界限,在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共建、产业联合开发等方面广泛进行乡镇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逐步推行乡镇财税改革,对因为生态优先而发展受到限制的区域进行必要的转移支付支持。

5、凯里城市经济圈协同发展

凯里城市经济圈范围内组织实施市域城镇空间结构框架。推动中心城区的极化发展,增强中心集聚能力;注重和凯里市紧密区域内的麻江、黄平、台江、雷山、丹寨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整合区域资源,注重区域整体竞争能力的提升,“以心聚群;以群强心”。

第20条 城镇体系功能结构

凯里—麻江城镇功能结构规划一览表

序列

等级序列

城镇名称

城镇职能

中心城区

由主城区(含凯里老城、开怀片区、开发区、下司片区)、炉山城区、杏山—碧波城区、龙山—宣威城区组成

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苗族文化中心城市和侗族文化传承地;贵州东部重要的旅游服务中心和新型工业化基地,区域性中心城市;黔东南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发展新型工业和旅游服务业为主导的综合型城市。

中心镇

旁海

东北部中心镇,以发展特色民族产品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和农村产业服务的农贸型城镇。

谷硐

西部中心镇,以发展矿产品加工和建材工业为主的工业型城镇。

一般镇

舟溪

发展旅游服务业为主的城郊镇。

万潮

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城郊型工业为主的城郊镇。

龙场

发展城郊型工业、旅游服务业为主的工贸型小城镇。

湾水

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特色产品加工为主的农贸型小城镇。

大风洞

发展矿产采掘加工为主的矿源型小城镇。

凯棠

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农贸型小城镇。

贤昌

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农贸型小城镇。

景阳

市域西部重要的交通节点,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小城镇。

坝芒

发展矿产采掘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小城镇。

第21条 城镇体系规模结构

凯里——麻江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规划一览表(2030年)

规模等级

城镇名称及组成

规模

(万人)

数量

(个)

凯里—麻江中心城区

160

1

其中

主城区

凯里老城区

35

95

开怀片区

15

开发区

30

下司片区

15

炉山城区

10

杏山-碧波城区

20

龙山-宣威城区

35

旁海、谷硐

1-2

2

舟溪、万潮、龙场、湾水、大风洞、凯棠

贤昌、景阳、坝芒

0.5-1

7

第22条 城镇建设用地分类指导

城镇人均建设用地视现状用地情况确定,并可在以下规定允许调整的幅度内有所增减。

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m2/人)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级别

允许调整幅度(m2/人)

≤50

一、二

应增5-20.0

50.1-60.0

一、二

可增0-15.0

60.1-80.0

二、三

可增0-10.0

80.1-100.0

二、三、四

可增、减0-10.0

100.1-120.0

三、四

可减0-15.0

120.1-150.0

四、五

可减0-20.0

≥150

应减至150.0以内

主办:凯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0855-8065700

备案号:黔ICP备1600858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226010001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121号

推荐使用1920*1080分辨率,谷歌、火狐、360极速、IE9+以上浏览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