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凯里市积极作为,通过“七个一批”举措,全力推动搬迁群众就业,助力实现“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目标,切实提升搬迁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目前全市易地搬迁有劳动力9640户24877人,就业创业9640户23795人,就业率为95.65%,实现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目标。
一、强化培训提技能,解决一批。围绕凯里市特色产业、林下经济、辖区工(农)业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同时结合劳动力自身就业意愿,精准组织培训,全面做到“因人施培、因产施培、因岗定培”,大力推行“定向型、订单型、输出型、扶智型”培训模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与实用性。培训结束后,进一步深化就业服务,通过多种途径拓宽就业渠道,切实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2024年累计开展易地搬迁培训441人次。
二是拓宽公益性岗位,解决一批。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管理,充分利用岗位指标,优先安置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且需要在家照顾老人小孩的就业困难搬迁群众。目前,人社部门在各安置点开发公益性岗位,已吸纳478名搬迁群众从事秩序维护、保洁、楼栋管理等工作;农业农村局申报2024年财政衔接资金551.124万元,在各安置点开发243个公益性岗位,开展就业信息核实,代办服务等工作。
三是强化劳务输出,解决一批。为扩大劳务输出转移就业,充分发挥好安置点社区就业创业服务中心、零工驿站的作用,进一步深化与对口帮扶城市广东省佛山市和劳务集中地劳务协作。建立以易搬劳动力为重点的常态化输出机制,不断拓展输出范围,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目前,全市搬迁群众省外务工有10455人,占比43.94%。
四是筹建扶贫车间,解决一批。充分利用安置区门面、地下停车场、空地等闲置资产,积极引导市内外企业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新建一批“厂房式”就业车间,实现“楼上居住、楼下就业”资源效应。目前,在安置点及周边建成14个帮扶车间,吸纳就业441人,其中易地搬迁群众224人。2024年申请中央财政衔接资金共计450万元,分别在上马石安置点和白午安置点实施少数民族传统手工帮扶车间项目,完工后预计带动100余人搬迁群众就近就业。
五是鼓励自主创业,解决一批。出台《关于支持凯里市易搬社区就业帮扶车间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方案》,大力支持安置点帮扶车间发展,鼓励搬迁群众自主创业,吸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目前,清平小区永联加工厂帮扶车间由跨区域搬迁群众自主创办,带动了32名搬迁群众就近就业,为搬迁群众树立榜样,有效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
六是发展后扶产业项目,解决一批。充分利用中央财政衔接资金、省级财政衔接资金、粤黔协作资金和招商引资发展后续扶持特色产业项目,加强对后续扶持项目的跟踪管理,确保搬迁群众利益联结紧密,持续发挥效益。目前,利用2020年至2024年财政衔接资金10104.41万元,已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产业24个,累计带动易地搬迁群众就近就业3000余人。
七是激发市内园区企业潜力,解决一批。充分挖掘黔东南高新区、炉碧经济开发区、银田物流园等园区用工潜力,加大针对性岗位收集和开发力度,统筹园区内企业就业岗位和用工需求。目前,凯里市两大工业园区、银田物流园提供就业岗位10000余个,带动搬迁群众就业2000余人。
主办:凯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贵州省凯里市行政中心C座 联系电话:0855-8065700
备案号:黔ICP备1600858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2260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