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凯里大地,各重点项目建设现场,机器轰鸣,企业发展活力满满、动能迸发,处处涌动着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搏。
走进炉碧经济开发区的海生玻璃有限公司一期第一条日熔700吨浮法玻璃生产线,设备高效运转着,一块块玻璃原片,正从一条长长的自动化生产线上,源源不断“流淌”出来;厂房外,十几辆大卡车排队拉货。
“这段时间,我们的玻璃可以说是产销两旺。”贵州海生玻璃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波说。
同样,在凯荣玻璃日熔化600吨低辐射在线镀膜玻璃技改项目生产线,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一改以往运行了十年的老生产线,不仅提高了玻璃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还提升了玻璃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以前就是单一的平板玻璃,现在不仅在产量超出以前的很多倍,而且质量很高,可以生产超白玻璃、着色玻璃、在线镀膜玻璃、汽车级挡风玻璃等优等产品。”凯荣玻璃公司安全办主管王美富说。
今年以来,凯里市还在电子、医药、酸汤等各大主导产业中,全力推进技改升级、满足各类要素、支持产业转型等,新质生产力持续迸发,助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走进位于黔东南高新区的贵州亚芯微电子有限公司无尘净化生产车间,一台台精密仪器整齐排列、高速运转,“全副武装”的工作人员各司其职,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为增强芯片的核心竞争力,该公司采用国际上先进的全自动封装生产设备,领先的工艺技术,建有5条自动化设备封装测试产线,目前已具备年产封装芯片10亿只的生产能力。公司还将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计划在两年内将产能提高到年产封装芯片25亿只。
“技术创新是公司永恒的追求目标,目前,我们科研人员正努力攻克10纳米精度工艺,全面朝着高端水平迈进,努力打造成微电子行业的领先企业,让更优质的消费类芯片产品走进千家万户。”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医药生产领域,通过一系列技改升级后的红云制药(贵州)有限公司,制剂车间、动力系统以及各条生产线的生产效率都得到了很大提升,为满足两款在全国销量极好的独家苗药的生产,蓄足了厚实力量。
“现在,全国各地的药店、诊所、医院等渠道,都有我们的益肺止咳胶囊、隔山消积颗粒在销售。今年,这两个独家品种的销售都会突破亿元大关。”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师玉说。
在酸汤酿造领域,作为一家民营科技型企业,贵州玉梦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加强与四川大学、西南大学、贵州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建立自己的研发团队,积极推进酸汤的原料种植、品质控制、品味口感、发酵工艺等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了突破。目前,该公司年发酵酸汤产能达5万余吨,是全国规模最大、储量最多的酸汤发酵、生产、加工企业。
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是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必由之路,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全会拉开了新时代新一轮改革与发展的大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我们将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以改革之举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纵深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凯里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