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炉碧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凯里市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已经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2024年2月2日
凯里市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及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大会精神,推动凯里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党对职业教育的全面领导,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二)工作要求
坚持党对职业教育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
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推动学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衔接。
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
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营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
(三)目标任务
到2025年,全市职业技能学历双提升工程累计达到1万人。凯里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稳定在7000人,“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60%,建成省级中高协同发展示范校、省级东西部协作示范校、省级“三教”改革示范校,建成省级生产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个和州级示范骨干专业3个,成为“州内一流、省内知名”的优质中职学校,实现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到2035年,根据凯里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争取资金科学筹设一所民办中职学校、一所高职学院和一个职业教育体验展示馆。形成让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健全,办学机制更加科学,专业设置更加合理,教师队伍更加优化,职教学生更加出彩的职业教育新局面。
二、夯实职业教育办学基础
(四)深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积极构建“下延上升、左联右通”的现代职业教育新体系。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职业启蒙教育和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掌握技能的兴趣爱好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能力。拓展中高职协同发展,稳定和扩大“3+3”中—高职贯通培养;探索凯里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与凯里学院开展“3+4”中—本衔接培养试点工作,打通中职直通本科的“断点”,强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争取高职院校中层干部到凯里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挂职教学副校长。破除职业院校与技工院校的体制界限,将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的招生工作、教师培训、专业设置、教学改革、校企合作、职业培训和技能大赛等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推动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深度融合。推动职普融通,鼓励普通高中开设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课程互选、学分互认。
(五)实施职业教育达标工程
全面核实凯里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简化凯里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加快推进学校二期工程项目建设。按照开设的专业完善实训设备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确保凯里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到国家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
(六)优化职业教育专业布局
建立校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完善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动专业布局与当地产业结构紧密衔接。办好护理、幼儿保育、汽车运用与维修和旅游类等市场需求大的专业,增设特种动物养殖、中药材栽培、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汽车美容与装潢等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形成以医药卫生、教育、农林牧渔三大类专业为办学主体,多个专业齐头发展的专业格局。定期开展专业检查和评估,对办学条件不达标、教学管理混乱、教学质量低下、就业率过低的专业限期整改直至暂停该专业招生。
(七)稳定职业教育办学规模
在保证普职比大体相当的前提下,统筹高中阶段招生工作,实现有就读职业院校意愿的初中毕业生全部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到2025年凯里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突破7000人。
三、推动职业教育改革
(八)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围绕红色教育、职教元素、廉政建设、学校发展史、校企文化等,打造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
(九)深化职业教育“三教改革”
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完善师德师风工作机制。配齐配强凯里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推进固定岗和流动岗相结合、校企互聘兼职的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轮训制度和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积极争取“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做好停办专业教师的转岗工作。
健全教材选用管理制度,成立教材选用委员会,严格选用程序,对选用的教材实施评估与检查。以真实生产项目、典型工作任务、案例等为载体,开发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新形态教材。
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组建教学创新团队,推动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推动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占总学时数50%以上。全面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将岗位技能要求、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有关内容有机融入教学过程。稳步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到2035年,所有专业均实现具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鉴定资质。
(十)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筹建由政府、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组成的凯里市职业教育协会,发挥其在职业教育政策咨询、专业建设和赛事指导等方面作用。推动职业教育“兴凯里·强州府”,支持凯里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牵头,联合黔东南州工业学校、黔东南中等职业学校等辖区内职业学校组建多专业的职业教育集团(联盟),探索职业学校学业联考模式,推动职业教育抱团发展。
(十一)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积极开展职业学校访企活动,深化校企合作,支持职业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培养、技术创新、生产实训、技能竞赛、创业就业等方面深度融合,扩大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学徒制培养等人才培养规模。到2025年,凯里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每个专业都有一个优质企业支撑,与25家以上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订单班达到50个以上。
实施品牌专业建设工程。支持企业参与制定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性教学计划,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教学改革、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及时吸收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打造一批品牌专业。推动凯里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与黔东南州民族医药研究院开展合作,探索在护理专业开设苗医侗医相关课程,打造特色护理专业,为苗医侗医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加强凯里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与黔东南州烹饪饭店行业协会的联系,在中餐烹饪专业中增加与酸汤相关课程,为酸汤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加强与黔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炉碧经济开发区的联系,增设一批契合园区企业发展的专业,鼓励职业院校组织学生到园区企业开展岗位实习,发挥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加大对地方企业人才培养和输送力度。
严守实习基本规范和底线红线,严格执行1个“严禁”、27个“不得”。
(十二)加大与佛山职业教育的协作
支持凯里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与佛山市南海区九江职业技术学校开展结对帮扶,在优质资源共享、互派挂职干部、强化专业建设、学生联合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每年组织选拔不少于20名学生到佛山市南海区九江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实习,互派2名以上教师交流学习。
推广“企业支持+黔东南职校培养+企业就业”的校企合作模式。到2025年,凯里第一中等职业学校与大湾区城市5家以上(佛山市不少于2家)优质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
四、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
(十三)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大力配合相关部门开展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和销售等培训,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大力配合凯里市企业开展岗前、在岗、转岗技能提升培训,为企业职工提供优质培训服务。积极帮扶失业人员再就业,全面推进“贵州技工”“黔菜师傅”“黔灵家政”“黔旅工匠”等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劳动者创业就业能力。
(十四)扎实推进职业技能学历双提升工程
全面构建以职业教育为主体,各相关部门和行业企业协同联动的职业技能学历双提升工程教育培训体系,面向全市15—59岁低学历劳动者实施职业技能学历双提升培训。到2025年累计培训1万人次以上,到2030年15岁以上文盲率低于全州平均水平,切实提升凯里市人均受教育年限。
五、保障措施
(十五)组织保障。建立由市人民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召集人的职业教育工作协调机制,每年组织相关部门召开一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统筹协调全市职业教育工作,部署职业教育改革创新重大事项。
(十六)资金保障。保障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专项资金,落实中等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制度。
(十七)政策宣传。依托职业教育活动周、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等职业教育活动,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提高凯里市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十八)督导考核。建立完善政府督导评价制度,开展多元内容、多方参与的现代职业教育评价,把学生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