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0014349/2023-3777943 | 信息分类 | 政府公文 |
发文机构 | 凯里市人民政府 | 发布日期 | 2023-11-01 |
文号 | 凯府发〔2023〕7号 | 是否有效 | 是 |
信息名称 | 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凯里市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
黔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炉碧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2〕11号)《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贵州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23〕1号)和《州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黔东南州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黔东南府发〔2023〕8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我市气象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气象保障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州第十一次党代会、州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和市第十次党代会部署要求,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加快气象高质量发展,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适应凯里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气象现代化体系,现代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服务体系、业务体系更加健全,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不断提升,气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气象灾害监测率提升到90%,实现智能网格预报空间分辨率提升到1公里,预报准确率提升到85%,暴雨预警提前量提升到110分钟以上,强对流预警提前量提升到45分钟以上。气象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年均GDP占比控制在0.5%以内。
到2035年,气象整体实力达到全州先进水平,气象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全面建成,气象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气象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二、加强气象基础能力建设
(一)建设精密气象监测网。加强气象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气象业务基础,科学布局全市气象观测站,加密观测空白区、薄弱区和灾害易发区、人口密集区等区域的各类气象探测设施建设。2023年新建四要素自动气象站12套,单要素自动气象站1套。2024—2025年,新建城市气象站5套,乡村气象站5套,城市道路交通气象站2套。实现多要素自动气象站镇(街道)全覆盖。(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展和改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州生态环境局凯里分局、市林业局、市自然资源局,各镇〔街道〕)
(二)建设精准气象预报体系。实施山地精准气象预报能力提升工程,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强化1公里分辨率的逐小时循环同化预报系统的应用,提前1天预报逐小时天气,实现行政村定时、定点、定量的精准预报预警。加强雷达和卫星遥感定量降水预报,建设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预警系统,实现提前1小时局地强天气预警。建设中小河流域预报预警平台,开展清水江、巴拉河流域精细化面雨量预报,开展中小河洪水、山洪、地质灾害、城镇内涝等精细化气象风险预警业务,提升防汛抗旱气象保障能力。(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各镇〔街道〕)
(三)建设精细气象服务系统。建成智慧气象服务系统,完善城乡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绿色通道”机制,落实广播预警信息发布全覆盖。发展智慧气象服务,推动5G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发展基于场景、基于位置、基于影响的智慧气象服务。(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气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应急局、市水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融媒体中心,各镇〔街道〕)
(四)加强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将气象台站纳入各级公共基础设施整体布局规划建设,实施基层气象台站现代化提升工程,实施气象台站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建设,完善气象台站业务支撑平台和保障设备等设施,全力提升气象台站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实现气象台站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绿色安全。(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展和改革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自然资源局、州生态环境局凯里分局,各镇〔街道〕)
三、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气象创新能力建设,推进气象防灾减灾、大气污染防治、气象为农服务、人工影响天气等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将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生态气象、农业气象、人工影响天气等纳入科技研发计划。加大对气象人才培养力度,利用本地资源,支持气象系统干部教育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气象、防灾减灾人才培养计划,鼓励在职人员学历提升,至少1人取得气象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1人取得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积极推动基层一线气象人才队伍转型发展和素质提升。(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和科技局,各镇〔街道〕)
四、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一)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立基于影响预报的气象风险预警业务,多部门联合构建分灾种、分行业、分区域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决策共享平台,加强气象灾害分时段、分强度临近预警。建设具备气象监测预警、应急通信保障、会商研判、服务指挥等多功能、多场景、移动式气象应急保障系统。(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应急局、市水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各镇〔街道〕)
(二)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应对能力。将气象防灾减灾示范村和示范镇(街道)纳入城市和乡村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成果深度应用,完善强降水“三个叫应”标准。完成城区暴雨强度公式修编。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安全生产和高质量发展考核。加强城乡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和防灾警示教育纳入组织部门教育培训计划,全面提升各级领导干部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加强应急责任人气象灾害安全培训。将气象灾害预警纳入防汛抗旱、地质灾害、雪凝灾害等自然灾害专项应急预案启动条件,健全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和社会响应机制,强化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建立形成党委政府主导的气象高级别预警“停工、停学、停业、停运”等紧急应急管控强制措施,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公安局、市应急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水务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教育和科技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局,各镇〔街道〕)
(三)提升人工影响天气防灾减灾能力。完善政府主导、多部门共同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常态化开展安全监管和人工防雹增雨。2023—2025年,完成标准化炮站迁建1个,标准化炮站升级改造4个;更新移动自动化火箭架1套,火箭车1辆;新增固定火箭作业装备4套;建设移动车载作业指挥系统1套,固定作业指挥终端5套,固定作业点安防系统5套。到2025年形成组织完善、服务精细、保障有力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展和改革局、市财政局,各镇〔街道〕)
(四)强化防雷安全监管。将防雷减灾安全工作纳入政府安全生产考核,开展“互联网+”防雷监管。将建设工程防雷行政许可事项融入工程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和联合验收机制。推动生产经营单位落实防雷安全主体责任。做好雷电易发区域及其防范等级的划分,加强雷电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雷电灾害调查鉴定。加强人员密集场所和易燃易爆场所防雷安全检查和雷电灾害科普宣传。(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应急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商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各镇〔街道〕)
(五)加强气候可行性论证。依据贵州省颁布的可行性论证目录,将气候可行性论证纳入基本建设审查内容,依法做好城乡规划和交通、水利、能源、工业园区等重大项目、重大规划的气候可行性和气候承载力论证。(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展和改革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镇〔街道〕)
五、提高气象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一)实施水资源安全气象保障行动。把气象设施纳入水库一体规划同步建设,推进气象信息融入水源建设、水利设施运行和水资源调度环节,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气象保障能力。强化强降雨天气气象服务,提升清水江防汛抗旱、水上交通和水上旅游活动安全气象保障能力。(责任单位:市水务局、市气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各镇〔街道〕)
(二)实施旅游产业化气象赋能行动。推动气象与旅游深度融合,为生态旅游康养、体育运动休闲、日出日落观赏拍照等旅游新业态提供气象服务支撑,助力旅游产业化提质增效。(责任单位: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气象局)
(三)实施能源安全气象保障服务行动。推动气象服务深度融入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提升能源开发利用、规划布局、建设运行、调配存储的气象服务水平。强化新能源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做好电网安全运行和电力调度精细化气象服务。(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展和改革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郊供电局,各镇〔街道〕)
(四)实施交通运输安全气象保障行动。2024—2025年,新建道路交通气象站2套。应用智慧交通气象服务平台,开展公路交通恶劣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开展以高速公路、铁路等重点的交通运营和安全保障气象服务,增强恶劣天气交通安全处置和运营管控气象服务能力。(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气象局、市发展和改革局)
六、提高气象服务农业现代化水平
(一)强化粮食安全和农业产业气象保障。把气象设施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加密农业气象观测,2024年建设1套农田小气候站,提高粮食生产全过程精细化气象服务能力,提高水稻生长和病虫害防治气象服务水平。加强遥感和农业天气指数保险服务,提升特色产业全过程全链条气象服务能力。(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市烟草局,各镇〔街道〕)
(二)提升乡村振兴气象保障能力。加强农村气象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高气象预警信息乡村传播覆盖面,筑牢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持续提升农村气象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助力农民增收致富。(责任单位:市乡村振兴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应急局、市气象局,各镇〔街道〕)
七、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气象支撑
开展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普查和分析,提升新能源开发利用气象服务能力。实施生态气象保障工程,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气象保障服务,提高重污染天气和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气象保障能力,为大气污染天气应急预警响应、大气环境质量改善、能源结构优化和城市产业布局提供科学气象支撑,为生态文明建设出新绩提供气象保障。(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展和改革局、市自然资源局、州生态环境局凯里分局)
八、强化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气象工作的全面领导,将气象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气象高质量发展统筹部署,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研究落实举措,切实履行责任,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二)统筹规划布局。统筹气象设施布局建设,工业和信息化、农业农村、交通运输、水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能源、文体广电旅游等部门要把所需气象设施纳入相关专项规划和工程项目,促进气象资源高效利用和开放共享。
(三)加强投入保障。切实推进气象部门“双重领导、双重计划财务体制”的落实,把支持气象高质量发展所需经费纳入市级财政预算。建立科学合理、稳定增长的地方气象事业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按属地化原则,落实气象工作人员同城同等待遇。为全市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气象支撑。
(四)加强法治建设。建立完善气象管理行政规范性文件。依法保护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严格实施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统一发布制度;规范人工影响天气、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气象信息服务等活动。
凯里市人民政府
2023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