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民间工艺主要有服饰工艺、装饰工艺、实用工艺等几大类。
服饰工艺:有挑花、刺绣、织锦、蜡染等几类。挑花工艺历史悠久,工艺特点是不事先取样,随手挑刺,反挑正取。图案多为花鸟和几何形,色彩鲜艳,构图明朗,朴实、大方,颜色多为大红、粉红、翠绿、黄、青、白等,其中以大红和净白为主,间以其他颜色。图案和色彩各地虽有差异,但一般都具有鲜明、朴实、大方的特点。
刺绣是苗族的一项源远流长的手工艺术,苗族女性一般七八岁即开始学习刺绣,一生中要有四五十年时间进行刺绣。刺绣一般先剪花样贴在要绣的部位,以丝线作花,图案有花草、鸟兽、虫鱼、人物等,花样精细。刺绣手法有平绣、缠绣、皱绣、挑绣、打籽等,近年来已有部分妇女掌握了双面绣的技巧。花草图案重绿色,动物图案多以红色为主。
境内苗族刺绣有挂丁型、凯棠型、湾水型等种类。
挂丁型包括舟溪,多为青色底布,有刺花、贴花、挑花、绉花、蓬花等绣法。刺花,剪纸贴于底布,用针线沿纸样绣满而成。贴花,剪下画好的纸图,贴在棉布或绸缎底面,再剪下比图纸稍宽的棉布或绸缎,将反面贴在底图上,用与纸色相同的丝线将金纸钉边即成。挑花,用针线数着底布纹路,挑成“x”形,先挑大轮,后挑内空,无数“x”联合组成图案。绉花,用各色花带绉缩在布面,用丝线固定,构成各色图案。蓬花,将图纸贴于布底上,绷紧,用空心针插,不同颜色配层次,插满剪齐,图案清晰突出。
凯棠型包括地午翁项,底布为青或绛色,以红、绿、蓝、紫、白为主,黄色点缀,常以红、绿为对比色。有平、绞、插、结等绣法。一种将图纸贴于底布上,用其中的一种绣法绣满图纸,再配边即成;一种在十字布纹上,绣出无数菱点、线配合的纹样,构成长方形的块状花。绫叠,将绫纸剪成2×2或2×4厘米的方块形,每片折成小三角形,用丝线固定于底布上,由三角形组成小方块,再由小方块组成大方块,或把小三角形排成齿状,固定在各种花纹的周围,齿尖向内,成为花边。绉花,用花带或绫子绉缩成图案,用丝线固定成花。辫绣,用辫绳绕绣花的边缘,用丝线固定,使花边突出鲜明。
湾水型包括湾水、万潮、炉山、大风洞、龙场等乡镇,以紫色为底布,用平、插、绞针法,在十字布纹上直插,一般为对称图案,以菱形为主。也有剪纸为底样,绘以螃蟹、甲壳虫等图案,用红、绿、黄丝线锈满即成,镶嵌童帽。
织花锦是苗族传统工艺之一。妇女们用的花带,服饰的某些花块及某些部位的装饰,都是用织成的花带缀连的。织锦的方法是直接在织机上数着纱按花样织出来,图案多为几何图形,间或有花草、虫鱼、鸟兽,色彩素净、大方。织锦有锦布、锦花、锦条、锦带、锦绳等。锦布一般宽40厘米,经纬线青色,四道综子控制露潜跳步,菱形花纹用于中老年妇女衣背面,全斗纹用于男衣,流行于凯棠、地午、翁项一带。锦花一般宽40厘米,经线青色,纬线青、红、黄和其他色,下经线一道综子控制,上经线两道综子控制,另加钩针和直针补充三道综子控制经线,当青色青线潜伏时,彩色经线露出,构成菱形、方形和点、条装花纹。当彩色经线潜伏时,青色经线露出,构成基布本色,剪布镶嵌衣领、衣袖、连肩、胸襟等,流行于旁海、湾水、炉山、大风洞、万潮(除格河片区)、龙场等乡镇。锦条,一般宽13厘米,经线青、红、绿、黄等,按股份布局,纬线一般青色,二或四道综子控制经线,经线露出或潜伏,由跳步大小构成直、曲、折等花纹,用于衣下角,裙脚和背带,流行于旁海、湾水、炉山、大风洞、龙场等乡镇。锦带,也称花带,宽2至3厘米,经线青、红、黄、绿等色交叉布局,纬线与经线主色相同,二至四道综子控制经线跳步,以经线构成点、直、曲、折等花纹,用于衣、裙、围腰帕、绑腿等。用于围腰帕的,一端留有耍须。辫绳,由三至五对青线或绿线交叉绞辫,一根白或红为交叉线,上露一步,下潜两步,构成宽约10毫米有红或白点状的扁花带,用于绞绣的花边,流行于凯棠、地午、翁项一带。
蜡染是苗族历史最悠久的手工艺品之一,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据有关文献记载,苗族在宋代就曾以蜡染作为“贡布”出现在京城。蜡染从设计、构图到制作成品,都是出自妇女之手,图案简洁、流畅,颜色素净、淡雅。
装饰类工艺:主要有木雕、石雕、泥塑、民间绘画等。
实用工艺:主要有竹编、藤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