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外联协作拓路径,劳务品牌强输出。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充分发挥佛山劳务联络站作用,健全跨区域人岗对接,优化省外就业服务“一张网”。推动“凯里酸汤技工”“苗岭采收工”等劳务品牌提质升级,发挥品牌示范带动效应。采取“重点时段稳岗输出”与“季节性灵活务工”相结合方式,确保农村劳动力省外务工规模稳定在5万人左右。
二是家门口稳岗兴业,全链条服务促就业。围绕市内重大工程、重点项目、特色产业大力挖掘储备岗位,鼓励就业帮扶车间吸纳就业,拓展就地就近就业渠道。依托“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月”等专项活动,开展“入企探岗”“直播带岗”等新方式增加岗位供给。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管理,强化托底帮扶,统筹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工作。配合做好“乐创黔东南”品牌建设工作,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创业需求,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场租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等扶持政策。截至目前,城镇新增就业7229人,促进失业人员与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919人。
三是精准培训育匠才,产业赋能助振兴。持续实施“贵州技工”“黔菜师傅”“黔灵家政”“黔旅工匠”等培训工程,在电工、家政、焊工等传统培训工种基础上,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方向动态优化培训内容,精准输送适配技能人才。围绕酸汤产业,开展“凯里酸汤系列菜品”培训,着力打造“酸汤技工”劳务品牌。针对鸭产业发展需求,开展互联网营销师、网络创业(带货直播)等职业技能培训,助力构建养殖、加工、营销全链条人才体系。结合乡村旅游发展,协同文旅部门开展刺绣品制作等旅游特色产品技能培训,推动文旅融合人才储备。立足农特产品生产销售需求,有针对性开展电商运营、直播带货等培训,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