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宣传形式,扩大宣传教育广度。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扩大防溺水知识覆盖面。联合教育部门指导全市中小学校开展“珍爱生命 预防溺水”主题团(队)课,通过观看防溺水安全教育警示片、举办“自救与施救”专题讲座等强化学生安全意识。依托“12355”青少年服务台、“儿童之家”、村(居)活动室等阵地,精准开展防溺水教育。如,在开怀街道上马石社区创新“水滴接力”等游戏互动,让儿童在沉浸体验中掌握避险技能,深化实践认知。同时,充分发挥“凯里青年”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优势,延伸宣传触角提升教育成效。截至目前,累计开展主题团(队)课200余场次,参与师生超1.5万人次;社区活动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覆盖未成年人500余人;线上发布防溺水宣传信息20余篇,阅读量1.2万次,覆盖群众超8000余人次。
整合联动资源,拓展联防联控深度。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青年参与”的联防联控机制。利用“安全宣传咨询日”开展防溺水宣传活动,以及暑期前联合各镇(街道)团委在社区广场、公园等人流密集区域设立宣传点,通过现场普及防溺水知识、发放宣传资料、提供解答咨询等方式,提升全民防溺水安全意识。联合水务、妇联、各镇(街道)团委等部门对清水江、巴拉河等重点水域实施“定人、定时、定点”巡查。同时,组建20支大学生防溺水志愿服务队,深入农村、社区等开展防溺水知识宣讲。截至目前,累计发放宣传资料5550余份,提供解答咨询200余人次;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开展活动120余场,覆盖群众超5000人次。
完善长效机制,提升常态治理效能。坚持将防溺水工作纳入常态化管理,推动“预防+教育+响应”三位一体防控体系向纵深发展。持续优化志愿者动态管理机制,整合西部计划、“返家乡”大学生等青年力量,针对留守、流动儿童等重点群体上门开展安全教育;联动社会资源,动员捐赠更新救生圈、警示牌等应急物资,筑牢水域安全保障网。同时,充分发挥“儿童之家”“青年之家”及“12355”青少年服务台等阵地枢纽作用,系统设计防溺水主题陪伴服务项目,通过情景模拟、应急演练、互动游戏等沉浸式体验,提升青少年风险应对能力,实现安全教育的常态化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