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夯基础,优化布局强阵地。严格落实配建标准,新建小区按每百户不低于20平方米配建养老设施,配建率达100%;对2014-2021年已建居住区,按每百户不低于15平方米标准完成设施升级改造114个,配建率达97.43%。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实施凯里市中心福利院(一期)、白午街道振兴社区等日间照料中心提质改造,并建设完成西门街道清江小区日间照料中心。依托市中心福利院、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推进“一中心+多站点”服务网络化建设,构建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养老服务格局,进一步完善“15分钟养老服务圈”。截至目前,全市运营养老机构10所,床位768张。
二是强保障,政策激励增活力。强化政策支持,通过一次性建设奖补、一次性运营奖补、消防安全改造补助、老年人助餐点补助等,为全市养老机构申报奖补资金,并落实税收优惠及收费减免政策,有效增强服务能力与品质,提升发展动能。同时,强化人才培育,组织管理服务人员参加省、州、市三级护理和管理培训,参训人员均获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持续建强人才队伍,为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截至目前,共计申报奖补资金441万元,组织管理服务人员参加培训419次。
三是优服务,品质养老零距离。聚焦“家门口养老”,打造贴心服务圈,建成洗马河街道振华社区、大十字街道和谐社区等服务站点,打造集日间照料、情感交流、文体娱乐、健康管理于一体的“幸福驿站”。配备专业护理团队,提供助浴助洁、康复理疗、智能监测等服务,年服务老年人超6万人次,推动养老服务从“基础型”向“品质型”转变。聚焦高龄、失能、空巢等特殊群体“做饭难、吃饭难”问题,构建“中央厨房+助餐点+送餐入户”三级服务体系,在6个街道建成8个标准化助餐点,推出低糖、低脂、软食等适老化套餐,并提供堂食与送餐双选择。
四是搭平台,多元参与聚合力。引入有资质的市场主体,采取“公建民营”模式,规范化运营城西街道未来城社区等4个日间照料中心;同时,按照社区自行运营模式,有效盘活白果井街道杭州路社区等2个日间照料中心,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引进贵州省盛腾养老院、贵州万福源养老院等6家民办机构,不断丰富养老服务供给,满足老年人多元化需求。推进数字化转型,先后引入贵州省康尔乐、贵州家门口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等,搭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围绕生活帮助、家政服务、精神慰藉、助餐送餐、紧急援助、信息咨询、远程医疗等开展数字化智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多样化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布设呼叫响应点32个,平台用户超3000人,开展居家服务2万余人次。
五是拓路径,医养融合提质效。深化医养协同,支持市中医院及各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标准化中医科、中医馆,设立中医和民族医药康养专区,推广“医养一体化”模式,有效满足老年人康复理疗需求。全市建成5家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服务延伸至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领域。同时,推进19家老年友善(基层)医疗机构无障碍设施与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老年医学科全覆盖。依托龙骏家园、百孚万户寨康养中心等,积极打造医养康养旅养相结合的康养城市品牌,让“养老”变“享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