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部门协同,织密医养融合服务网络。聚焦老年人医疗康复核心需求,以资源整合为抓手搭建“医养一体化”基础框架。支持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老年人中医药康复理疗服务,指导市中医院及各镇(街道)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设立标准化中医科、中医馆等中医综合服务区,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康复支持。同时,联合卫健部门优化养老机构空间布局,在机构内设立中医和民族医药康养专区,推动医疗、康复、民族医药、养生与养老资源深度融合。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医养结合养老机构5家。
二是分层分类,优化医养服务精准适配供给。围绕健康老人群体,重点开展健康管理与养生引导服务,提供中医体质辨识、养生知识讲座及民族医药体验活动;根据慢病老人群体需求,建立专属健康档案,定期开展血压、血糖动态监测,并提供专业用药指导;聚焦失能老人群体差异化需求,提供上门护理、康复训练等定制化服务,切实解决失能老人居家照护难题。此外,同步构建“助餐点+送餐入户”助餐服务体系,结合本地苗族饮食文化,配备专业苗族药膳营养师,开发低糖、低脂的苗族特色适老化套餐,并根据节气变化推出应季养生餐食,日均服务老年人1200余人次。
三是城乡联动,拓宽医养服务普惠覆盖范围。兼顾城区与农村养老服务需求,通过“城区织网、农村建站”的模式,逐步实现养老服务全域覆盖。夯实城区养老服务网络,建成湾溪街道龙井社区、洗马河街道振华社区、西门街道清江小区等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同时完成开怀街道上马石社区、大十字街道和谐社区、城西街道未来城社区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提质改造,初步构建覆盖城区的“15分钟养老服务圈”,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即可享受便捷养老服务;创新农村养老模式,建成凯棠镇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整合老年食堂、中医康养室、儿童之家等功能区,创新打造“政府主导+企业运营+社会参与”的服务体系,并推出“家门口养老院”“行走的养老院”双服务品牌,在覆盖全镇老年人的同时,兼顾留守儿童照护需求。
四是文化赋能,打造特色医养服务优质品牌。立足苗族、侗族聚居的地域文化特色,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医养服务全流程,实现“康养+文化”双重赋能。邀请苗侗医药非遗传承人入驻养老服务中心,定期开展苗侗医药体验活动;并在助餐服务中融入酸汤鱼、糯米饭等苗族特色饮食,既保障老年人饮食营养,又推动民族饮食文化传承。同时,组织老年群体参与苗绣、银饰制作等非遗课程,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实现身体康养与精神滋养的双重提升,持续奏响幸福养老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