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强化思想引领,凝聚团结共识。坚持将民族团结教育摆在首位,通过干部教育培训、理论宣传宣讲会等形式,深刻领会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方针政策,不断强化民族理论思想认识,从思想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利用宣传栏、宣传展板、户外LED屏及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持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知识宣传,有效增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今年以来,开展民族团结学习宣传活动10余次。
二是深化文化融合,激活团结动能。充分利用春节、端午等传统节假日,开展民族歌舞演出、非遗展示等民俗文化活动,促进各民族间文化交流、交往。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定期邀请文化爱好者、老党员等分享民族历史与红色故事。同时,开设“汉语+民族语言”双语实用技能培训班,以畅通各民族群众沟通交流,促进社区融合。今年以来,组织开展各类民族特色文化活动10余场次,吸引2000余人次参与;累计参加双语实用技能培训500余人次。
三是优化产业共兴,夯实团结根基。通过争取财政衔接资金,在易地搬迁安置社区实施项目,引进就业帮扶车间,帮助搬迁群众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同时,创新思路,在保障行人通行安全的前提下,巧妙利用临街道路“一米线”空间,科学划定便民临时摊位,带动群众零工就业。截至目前,在易地搬迁安置社区实施项目32个,引进就业帮扶车间4个,搬迁群众稳定就业40余人;划定便民临时摊位20个,带动零工就业3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