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优化“营商链”,畅通村企对接促发展。镇党委定期专题研究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由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等组成专班开展“双招双引”,推动项目落地,近年内接待客商25次,吸引多家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成功提升8个产业发展项目。为优化“营商链”,邀请市工商联、供销社,凯里农投、贵州蔬菜等集团公司到本地产业园考察,以党委名义向企业和能人进行市场推介,夯实产业合作基础,实现资源盘活。此外,为拓宽发展思路,镇党委组织领导干部10次前往麻江县、剑河县、碧波镇等地考察学习集体经济发展经验,结合实际拟定11个村集体经济方案,其中4个已通过市级审查,1个正在实施。
二是做强“产业链”,突破发展瓶颈。制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奖励方案,将发展成果与村干绩效紧密挂钩,探索“1+1”混合所有制,推动村集体经济创新发展。拓宽产业发展路径,引入麻江黑毛猪养殖技术,与从江县西山镇高瑶村、台江县台盘镇棉花村达成当归中草药、紫薯产销合作意向,实现产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凯棠镇大坪村榜洞生态产业园区为龙头,流转荒山土地发展蓝莓和林下中药材种植,形成“田园+山岭”产业发展格局。由合作社统一规划,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吸引游客300余人次入园采摘,带动50余人就业,增加群众收入4000余元,产值1.8万元。
三是用好“政策链”,解决市场难题。凯棠镇养小村农村合作社借助政策红利,整合市委书记专项工作帮扶、壮大村集体经济补助、东西部协作项目资金125万元,联营“凯棠黑毛猪”项目,预计年经营性收入可达75万元,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依托现代网络技术,线上线下同步发力。此外,开展“节假日促销”活动,销售红心猕猴桃、土鸡蛋、月饼等特产商品,实现销售额2.5万元,有效拓宽凯棠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知名度和竞争力。积极与贵州蔬菜集团、凯里市供销社等单位合作,达成6万元绿色蔬菜和精品水果合作意向;并在凯里学院设立定点助农销售点,助农增收2.6万元,为农产品销售开辟稳定渠道。
四是创优“人才链”,夯实发展基础。联合“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女性幸福基金”举办6期苗绣技能培训班;邀请养殖、家政等领域的专家开展9次劳动力技能培训,惠及600余名群众。将养小村建设成为“三村工程”的示范点,挖掘并培养171名农村实用人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聘请职业经理入驻企业,吸引返乡大学生前往掌甘农业园区开展生态种养项目,为集体经济注入新活力。积极实施到户产业奖补政策,激发了群众参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今年以来,已有567户群众成功申报并领取总计373.76万元的奖补资金。